廉潔從政、倡樹正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。上下五千年,始終貫穿著一條愛國家愛人民、重風骨重氣節的主線。
中華民族正是沿著這條清風浩蕩、正氣浩然的主線走過來的,而歷朝歷代清官廉吏、志士仁人的閃光事跡,就是鋪設在這條主線上的瑰麗花朵。他們適應不同時期政治、社會的發展,或表現為磅礴氣概,忠心為國;或表現為清廉不茍,志行高潔;或表現為剛正不阿,糾劾奸佞;或表現為抑制豪強,彰善懲惡;或表現為與民興利,勤謹奉公盡管現象有殊風貌各異,但其以清廉為本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。從古至今,清廉始終是從政為官者的道德追求和行為標準,是一種品格,一種內涵,一種精神。
大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,是拒腐防變、正本清源的有效舉措,而被人民群眾代代傳誦的清官廉吏的事跡與情操,正是生動的廉政文化示范教育素材,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,千古絕唱蕩氣回腸;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,疑是民間疾苦聲,關注民瘼誠心可鑒;于謙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,高風亮節彪炳汗青。
其他諸如子罕拒玉、羊續懸魚、楊震四知等成語典故,都真實地記述了清官廉吏的高尚品行。為官者心中若有了以民為本的理念支撐,其手中的權力方能遵循愛民如親、為民做主的準則來運行。惟其如此,體恤百姓困苦,民生多艱,于是不愿貪墨,清廉律己;不忍百姓蒙冤,身陷囹圄,于是疾惡如仇,公正執法;目睹百姓涂炭,啼饑號寒,于是挺身而出,為民請命。
縱觀歷史,廉政的例子不勝枚舉。從包拯、海瑞到孔繁森、牛玉儒等,他們是公正、廉政的最好詮釋,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,腐敗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,而廉政卻漸漸淡出人們的思想道德意識。
身為煤礦基層工作人員,工作具有局限性而且工作量大,每天都周而復始,這就要求我們工作人員在生產實際過程中,一定要正確對待權力、金錢和名利,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大局意識、責任意識、憂患意識。時刻遵守各項規章制度,從思想上筑起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堅固防線,增強拒腐防變的責任感和緊迫感,堂堂正正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。